当前位置: 主页> 思澄之声 > 牧心文摘> 文章

思澄牧函第4期:“好撒玛利亚人”今何在? - 张耀法

发表于:2015-11-01 11:27    浏览量:2685

前天,带圣歌团去淳安主恩堂献唱服侍的路上,谈起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并为此担忧,惊叹好撒玛利亚人在哪里?据媒体报道,去年2月17日,35岁的梁女士晕倒在某地铁出口的台阶上,当时有5位市民先后从旁经过却无动于衷。50分钟后等急救人员赶到,梁女士已死亡。5月28日发生的“招远麦当劳杀人事件”中,又见旁观者的冷漠。几人围殴,众人离场。事后的舆论铺天盖地的指责为何没人早点救她?人的恻隐之心为何丢失?其实,“见死不救”的心理大家都心知肚明,怕惹祸上身。有一研究数据指出,急危重症病人死于原发病的不到10%,大多是由于抢救时机延误,导致并发症加重而死亡。若是“好撒玛利亚人”更多一些,说不定“意外死亡者”就会减少一点。

“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路10章)是我们所熟知的,一个素来被犹太人瞧不起、被认为信仰和种族都有问题的人,看见倒在地上的伤者却动了慈心,不但帮他包扎伤口,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再带到旅店垫钱托店主照看,还承诺若钱不够会回来补交。这种帮扶的精神是强调爱不需要问对象是谁,而且不是道理懂得多的人就一定有爱,爱需要用行动表现。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当恻隐之心遭遇实际的亲疏考量、利益权衡时,常被克制乃至消灭。那五位看见了却选择路过的市民,是让“看见”成为一种小心谨慎和自我保护的行动。对于面对坏人作恶时,“看到其他人没有真正想上前的意思,自己也就胆怯了。”这种“旁观者效应”就是“谁都有责任”最终变成了“谁都没有责任了”。或许,他们心里宁愿自己没“看见”,而对于撒玛利亚人,“看见”却成了怜悯的源头,给予他提供帮助的机会。

耶稣似乎说出了其中的原因,“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许多人的爱心才渐渐冷淡了。”(太24:12)背后的实质是人的自我保护意怕自己会被骗吃亏,最终变得越来越没有爱了,越来越变得冷漠冷血了。基督徒应该活出基督的爱!主对我们的命令是要“爱人如己”,爱不能搞小圈子。神的教会要仍旧有光,且要兴起发光!我们若将基督的爱活出来,抱着舍己的心志彼此相爱,这世界才是真真的和谐,人才可以大声对着广袤宇宙间的所有势力宣告,人是愿意为爱付出代价的存在。

耶稣说的“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告诉我们,邻舍是不需刻意去找的,机会是不需要刻意去等待的,因有太多的需要者就在你我眼前,甚至有时候还应付不过来。所以,问题不在于我们有没有看见,而在于看见后会不会动慈心,然后采取行动?“邻舍”不仅指住在隔壁的人,更指每一个有需要的人,我们应该爱周围所有有需要的人……。从这个意义上看,慈善的行动也不仅仅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拿出爱心善款去帮助那些需要者,更是“用油和酒”对倒在地上的人的扶起“裹伤”,哪怕只要你一句关怀、一句鼓励的话,就可以让对方起来。


2022年11月